本来已经不太想写了,但是已经写了很多了,所以就努努力写完发出来。

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我配不上程序员这种工资……我并不觉得我的工作比清洁工或者农民重要,或者比科研人员要求高。

如题,我会在这篇文章中把我的一些经验记录下来,一定程度上帮助到想要凭借找一份IT工作肉身翻墙的玩家。因为本人allin了开发,所以可能不会涉及到特别多算法岗的内容。

能有工作就谢天谢地了,还挑什么挑。

本文的所有内容都有时效性,仅供参考。本文中所有提到的金钱单位不特别说明一般都会是日元,简单换算可以除20得到人民币估值,比如100万日元就是5万人民币。

前言

目标与背景

  1. 找到一份在日本的正社员工作。
    日本的正社员比较接近于终生雇佣制,比起契约制来说更加稳定,但也造成了年功序列。很多日本的大手企业都是年功序列的,如果不能接受年功序列制,就几乎不考虑这些企业了。同时,在日本的IT公司总体情况来看,虽然技术比较落后,但加班也相比国内比较少的,比起奋斗家更适合想要慢节奏的人。
  2. 获得日本的永住资格
    在他国工作需要工作签证,而在日本工作,现在最适合IT的工作签证就是高度人才签证,采取积分制,相比普通工签有很多优势。但是是工签就会跟公司挂钩,一旦失去工作可能会不得不回国,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,获得永住资格就非常重要。一般来说10年可以得到永住,但是高度人才签证70分3年,80分1年,可以说光速就能得到永住资格。一旦得到永住资格,相当于你可以在两个国家之间自由来往了。
  3. 如何获得永住
    基本上就走高度人才签证即可。积分主要由以下这些部分组成:学历、年薪、毕业院校、日语能力。如果在日本的院校毕业,那毕业年薪达到400万日元基本上就会有70分了。如果不在日本的院校毕业,而且国内的院校也不是特别好,那积分就会比较很困难,比如在本人拥有N1且顺利获得硕士学历的前提下,还是需要600万日元的年薪才能达到70分。

在以上的背景下,如果是从国内过去的话,基本上就不会考虑年功序列的大企业了,因为起薪过低,拿永住的速度太慢。主要的选择就会落在一些初创企业和美企上,这样选择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使得自己保持竞争力,就算回国也不至于无处可去。如果去初创的话,日后也可以考虑继续跳美企。但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还算是IT荒漠,很容易陷入跳无可跳的情况。

薪资水平

从结论开始说就是相比国内没有明显优势(甚至会低)。

日本是一个贫富差距比较小的国家,很多大学生毕业的最低薪资一般也有20万日元的月薪,而400万日元的年收相比他们已经相当高了。年收500万日元就一般被认为是相当富裕了,甚至可以养两个孩子。年收达到1000万那就是人上人了,东京港区的人均收入似乎就是这个数字。

按照年收400万来看的话,如果加班强度很低(一个月10小时以内),那时薪基本上是与国内大厂匹配的。以下是一些典型企业的新卒薪资水平:

  • 大手企业:400万
  • 初创/日企互联网:500万~700万
  • 美企:800万~1000万

在像今年一样无法去美企的情况下,600万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薪资了。

从薪资发放的形式来看,一般主要看四部分,基本工资(base)、奖金(bonus/incentive)、股票期权(stock/RSU)、补贴(手当)。日企一般没有股票期权这种东西,或者聊胜于无,而美企会有,这是美企总包显著高于日企的主要原因(base其实是差不多的)。另外,很多日企会把大部分的薪资放到奖金中,从而达到18薪或者19薪的效果,这使得你就算月收只有20万,年收也可以接近400万。补贴的话,肉身翻墙主要关注有没有住房补贴即可。很多日企会提供单身宿舍,但因为没有现金流所以不利于高度人才积分。

适用人群

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:

  • 你想要什么?
  • 你可以为此放弃什么?
  • 你一定不能失去什么?

一般基于这几个问题和上面的前置知识就可以判断本文是否适用了。

信息来源

  1. 1point3acres 亚洲版块,非常适合入门的一个网站,但我到就活后期发现很难再收获更多有用的信息。
  2. To-the-Moon Git仓库,信息更新比较滞后。
  3. 知乎调研,知乎上的一个简单调研。
  4. Open Salary,了解平均薪资水平。

前置知识

术语表

存在一些被广为使用的术语,来源往往是日文汉字或者一些英语缩写甚至是梗。

通用术语

  • 就活:就職活動,结束的时候很多中国人会使用终活这个词。
  • 新卒:应届生,一般日本的应届生在4月毕业,24年毕业的学生会被称为24卒。各个公司划分每年的标准不一样,如果你$x$年6月份毕业,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$x$卒和$x+1$卒可能都可以投。当然,也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公司,只要你毕业在2-3年内仍然可以投他们家的新卒岗位。与中国不同地,正常的日本应届生会提前至少一年参加新卒选考。
  • 鹰/狗/鸭:对应日本三大顶端美企,Indeed/Google/Amazon。

跟面试环节相关的术语

  • ES: Entry Sheet,申请表,每家公司不太一样,有的会很复杂,有的则很简单。
  • OA:Online Assessment,即笔试。
  • BQ:Behavior Question,行为问题,比如Tell me a time you fail.。很多美企(指Amazon)很喜欢问BQ,来进行culture match,最好的回答模板被称为STAR,但很多日企不会卡得很死,答得三观正就行了。
  • White Board:即白板面,形式通常是当场做算法题。
  • System Design:系统设计,How to design a Instagram?,一般来说在新卒面试中不会遇到。
  • GD:Group Discussion,小组讨论,小组面。

另一种阴间

日企的面试中不太会针对国内盛行的八股进行考察,甚至技术层面的问题也不会问很多。其原因还是在于正社员制度上,企业不会很在乎你现在的技术水平,他会花很多资源培养你,所以他希望你可以在这家公司尽量干得久一些。在你描述你做了某件事情的时候,你不仅应该描述你如何做的,你应该同时想清楚你自己做这件事的动机,并且体现出你个人的特点。在面试过程中,企业出于culture match的目的以及希望进一步了解你,可能会问出以下这些问题。

  • Why japan?
  • Why our company?
  • 为什么学计算机?有什么契机吗?

如果没有准备的话,很多问题会像灵魂拷问一样,甚至有时候你自己都无法对你自己曾经所做的事情自圆其说。最简单的准备方法就是先在面试中被挂一遍,然后就会了。当然如果想提前学会,我在下面会详细介绍我如何准备这一系列问题。

个人时间线

大概整理了一下我的一些主要的时间线。省去了一些公司。

2019/12:ICPC上海区域赛,一切的起源都得从那朵花说起。从他的经历中我得知了是可以去日本工作的,并且待遇并不差。当时只瞄准了美企,因为要准备比赛,所以没有投入很多精力在找工作以及这方面的信息收集上。

2022/6:注册一亩三分地,尝试查看一些面经,正式开始就职活动。

2022/10: Amazon, Line Entry

2022/11: Amazon OA 落。基本上是因为hiring freeze,因为都 AK 了。

2022/12: Line OA,Rakuten Entry.

2023/2: Line终面落。玄学。开始尝试投别的一些Start-up。

2023/6: 终活。

总共投出去了约11家左右。Sony Global由于时间过了所以就没投出去。
拿到了6家面试,有5家进行到了终面,拿到了1家内定。

其实这个数据是相当奇怪的,因为总体来说日企不太在终面挂人,通过率至少也有50%以上。

一些面经

流程

一个典型的面试流程是:
casual meeting -> OA -> 一次面接 -> 二次面接 -> 最终面接

casual meeting主要是和hr聊天,会向你介绍一些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选考的流程。

一次面接基本上是技术面,面试的对象一般是现场的社员或者tech leader。内容可能是白板,也可能是问项目经历,八股一般很少。

二次面接是Manager,会有比较多的BQ来判断你是否适合共事,一般也会夹杂着问一些项目相关。

三次面接一般是役員,也就是CTO级别的人,这个人会结合之前的面评最终决定是否录取你。内容大概也是BQ为主。

BQ

BQ主要是要准备一些故事,通过这些故事来立体地表现自己。事先准备一个人设能让你站得住脚,建议是不要想表现得各个方面都很优秀,事先想好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,使得自己人设立体。

从倾向上来说,企业更喜欢有自己的源动力去做一些东西的极客。有自己的项目(也就是说作品)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件事。如果有demo可以展示就更好了。另外有团队合作经验的话也会加分。

举一个例子,一个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是投了哪些公司,然后这些公司有什么共同点,跟他们相比,现在这家公司独特在哪里。这个问题没准备过的话很容易被问穿。最好结合自己的人设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
另外就是准备一些故事。最好的故事是和你专业相关的,比如说问你一次失败的经历,那你可以回答一次项目中的失败经历,如果能根据STAR来讲就最好了。其次如果没什么能讲的话也可以讲一下生活经历。

我大概会用的故事有以下几个:

  • 算法竞赛:比赛时和平时的训练
  • 刚入学研究生时做的项目
  • 大二写抢课脚本
  • 高中考试

最好不要带重样地套到问的问题上就行了。

心态调整

你以为你稳了,但你没过。
你以为你没过,但你稳了。

从以上的一些分析可以看出,这些公司的技术要求其实并不高,作为一个算法竞赛选手,可以说几乎畅通无阻。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下,本人仍旧挂了很多的终面,非常离谱。最终能够拿到的内定数还是很少。一方面的原因是今年确实招的人少了很多,还在招人就已经谢天谢地了。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一些神秘力量了。

我总共经历了大概三轮面试(一轮大概三个月),反复思考了面试和人生的意义,一次次面试其实也是一次次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。但你要是说让我现在回去再面Line,我觉得我也不一定能过。可以说就是玄学到了这样一种程度,所以说还是放宽心,不想去的公司挂了就挂了,只要不停下来道路就会不断延伸。

最后的建议是多找些公司海投(而不是像我一样每次向外扩展投的范围),最好还是集中作战吧,花费一年的话确实有点多了,对身心都是考验。

结论

有条件还是去留学吧,氪金他是真的有用的。